审计,是公认的专家行为,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领域。小编为在新常态下工作的审计人精心整理了来自“四大”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职场心得,帮助审计师识别具有普适性的技能,总结如下:
1.思考任何一件事的合理性
审计界有一句口头禅:“不re”。“不re”,是“not reasonable”的简称,也就是“不合理”,不符合常识。审计师的职责就是检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。为了防止上当受骗,审计师需要仔细推敲公司当局的每一种说法是否合理,这是他们的一种职业习惯。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。如果企业销售部说:“今年收入增长了50%,是因为销售数量增长了50%。”审计师一看报表:“不对啊,成本明明下降了20%,期末存货也比上年年底要多。而且也没听说有什么技术进步,能让单位成本大幅下降,所以成本下降只能是因为生产数量在下降。这和销售数量增长不是自相矛盾吗?”
这个例子正印证了一句老话:“说谎话容易,把谎话说圆却很难。”为了把一句谎话编圆,你需要修改很多相关的地方,而且还不一定修改得圆满。审计师就是通过寻找会计资料当中不正常、不合理的蛛丝马迹,从各个角度向公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,从而把公司隐瞒、编造的事情挖出来。
2.用数字说话
中国人喜欢从表象上,从意识形态上,从趋势上说一些大而化之的话,偏偏懒得拿数字去支持自己的观点,用数字去检验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。审计师则不同,他们的很多科目都需要匡算(Prove in Total)。比如工资费用,审计师会用公司的总人数乘以大致的人均工资,得出一个总数,和报表上的那个数字对比一下,看看相差得大不大。
用数字说话非常重要。因为,有些事情正确与否,并不是从概念上就能看出来的,你得实际计算一下成本、收益分别是多少,才能做出结论。只有数字,才能告诉你答案。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用数字说话、向数字索取答案的好习惯。
3.做事要留证据
在审计工作当中,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:“如果你没有写下来你做了什么,那就等于你没有做。”比如你询问了谁,询问的结果是什么,你查看了什么单据,都要记录在工作底稿里。审计师特别喜欢问客户要资料,合同、发票、内部文件或管理当局的声明等,把重点标注清楚,归入审计工作底稿里。只有当这些证据齐全了,报表上的数字才有依据。其实,审计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书面证据。会计报表使用者需要看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,以确信会计报表是真实公允的。
4.简介、清晰地表达观点
“改革开放要坚持,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要坚持;改革开放要坚决,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要坚决;改革开放要是一个长期任务,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是一个长期任务。”——李瑞环,1986年4月3日在中央端正党风座谈会上的发言。
上面这段话,大家可能都读得比较累。如果换做是审计师,大概会如此表达:“改革开放、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这三件事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。而且,我们在执行的时候要坚决。”
这就是商业社会的要求:从阅读者的角度出发,尽量通俗、简明地表达观点。如果阅读者很容易就明白了你的意思,他就有希望变成你的客户,你的表达就是成功的。如果他听不懂,或者听起来很费劲,双方交流的成本很高,你的表达就是失败的。
如果想说的事情比较复杂,需要先介绍背景知识,然后进行推理演绎,别人才能看懂,可以由浅入深地写,A,B,C……说清楚一件事,再说下一件事,依次说下去。每一条路如果有多个分支的话,可以加上序号A1,A2,B1,B2,这样更容易让读者心领神会。多考虑一下阅读者的需要,让阅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信息的重点,这样的底稿才是合格的。
5.出Q是完善文章的好方法
所谓出Q,就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人阅读审计底稿,指出其中有错误、或者是不清楚的地方,然后交给底稿的编制者去修改和完善。
出Q的确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,大大提高底稿的质量,这种方法的优点总结如下:
<1>所谓“旁观者清”。有些事情,底稿编制者自己觉得说得很明白了,但是别人可能还是看不懂。让一个独立的第三人看一遍,提出疑问,就能发现哪些地方的表达还需完善与加强。
<2>凝聚多人的智慧。一张好的底稿,需要不断加以完善,充分吸纳不同人的好的思想。经理、合伙人通过出Q,把深层次的问题指出来,等于是将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所积累的知识注入到了底稿中。员工通过修改、模仿,下一年再完善,如此循环,底稿的质量就能不断提高。这不仅是工作底稿的进化模式,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模式。
<3>避免面对面的接触,从而提高沟通的效率。这个优点初看可能显得略微荒诞,但这确是事实。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逆反心理,如果当面指出别人底稿的缺点,通常会引起对方的解释、辩护和反驳。争来争去,底稿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。如果出Q就快了很多,指出问题后,有则改之,无则加“注释”解释清楚即可。
点击在线咨询泽稷老师,ACCA中文宝典免费领,更有机会获得海量免费ACCA学习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