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15年的某天,知乎上突然冒出了这么一个问题:

主页君看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数据:

累计回答1200+;

关注该问题人数52,820+;

累计浏览量更是高达3,986,050(别数了,近400万)

根据教育部近两年的留学生现状白皮书和蓝皮书的数据显示,近两年出国留的学生人数在150万左右,而2017年国内应届毕业生人数为700万。

然而,这800多万的学生中,究竟能有多少人在毕业后,会从事着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呢?

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是未知的,也可以说是可预知的。为什么?咱们来看看这几个故事,可能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了。

1

一如既往的中国的好学生(留学生)

关于Soulframe

大学专业:清华建筑系

留学背景:耶鲁大学设计研究所

现在工作:游戏制作人

差别大吗?

有人可能会说:“建筑学专业的去做游戏,跨度不算很大,还是有很多联系,比如绘画,力学,做游戏估计也会用到,而且游戏和建筑学同样需要创意和精美。”

差别不大吗?看看 Soulframe自己怎么说:

清华建筑系毕业,申请出国时拿了14所名校offer,耶鲁大学设计研究生,毕业拿了几个国际top建筑事务所offer,正要沿着好学生的路子在美国某事务所拿高薪offer,拿绿卡,生娃时——突然一种极度疲惫和厌恶的感觉袭来。

一个月之内改变了选择,回国创业,吃泡面,地下室办公创业。4年后,拥有一家60+人,年利润几千万的游戏公司。

所以,回想那个关键的时候,做了什么选择呢?

中国的好学生——没错就是我这样的,就像是matrix里头,沉醉在梦乡中的人类,从小成绩不错,接收着四面八方的赞誉,肩负着越来越重的期望——初中毕业要争取最好的高中,高中毕业争取最好的大学,大学毕业争取最好的研究生,出到社会后争取最好的工作,又体面收入又高又轻松最好。

但是,总有那么一些时刻,你窥到了matrix之外的世界,那些轨道外的东西刺激了你,那么新鲜又真实,以至于你沉醉其中。但强大的外力立刻又将你拉了回来——老师对你说,别玩物丧志,以免影响成绩;父母对你说,这东西能赚钱吗?仍走在轨道上的朋友劝你回归,小心脱轨。

当然如所有好学生一样,“分得清主次”,“看得清形势”,不务正业可以,当然不能影响了正途。但是,学业与作品的区别在于:每门考试过后,你会立刻把知识全忘了,而作品却越做感情越深。

而在即将研究生毕业之前,仍然遵循着好学生的路子,在求职路上连续得手,不少一流国际设计事务所又都抛来了橄榄枝。看起来,只需完成最后一步,家长,师长,亲友……所有爱你的人就可以彻底放心了。

我放弃了真正想做的事情,而沿着它营造的幻象继续走了下去。当然,沿着这条路走下去,我也许仍然会收获鲜花,掌声,财富,但我唯独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。因为,如果那样选择的话,我就永远背叛了他们。学业只是几年的事情,而事业很可能是一辈子。所以,就在那个时候,宁可痛苦地醒来,也不能辜负内心。

据说,一个人一生只有三次机会能够决定自己人生的走向。对于这个题目中所特指的所谓“名校好学生”来说,也许数量更少,但无论如何,对于我来说,那一刻一定人生是我最重要的选择之一。

最后想说句鸡汤:Follow your heart,fuck everything else.

差别大吗?

可能又有人会说:“是这样没错,但这是典型的“幸存者偏差”。有多少像答主这样的毕业生,也要追逐梦想,成功的有几个?他们都不优秀吗?他们都没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吗?大部分人也只能平平淡淡过一生,丢掉自己的梦想。这就是现实。”

那么咱们继续看看第二个故事。

2

物理系出身的阿里巴巴业绩王(国内985)

关于赵周

大学专业:浙江大学物理学系

现在工作:成人教育行业,一边创业,一边给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做培训和咨询。

当年,浙大物理系不在我们省招生,录取通知书上我的系是土木工程系。我拿到通知书的当天,就写了一封信,情真意切要求转到物理系。114查到浙大招生办传真,发了过去。我是那届第一个转系成功的学生。

高中时看多了科普书,对我影响最大是湖南科技社的一套《第一推动丛书》,还有几个版本的《爱因斯坦传》和《爱因斯坦文集》。

对物理是真爱。爱到一个程度,要考研之前,惊醒,发现我就算一切顺利走下去——读研、出国读博、博士后……未来能做的事情,也就是一份工作,跟当初吸引我的“物理之美”没有关系了。

一天在图书馆学习,接到一个电话,说看我注册了阿里巴巴网站,要不要再升级为付费会员。后来,去了阿里求职。那时唯一我能投的岗位只有销售。一面二面都通过了,三面没有通过。我跑到华星楼下等面试我那位HRD,希望再给一次机会。在雨中等了一个多小时,见到HRD和马云一起走了出来。

马云听了我的解释,跟我说你先回去吧,明天会再给你电话。第二天一早,HRD给我电话,说来上班吧。那是2003年3月。

一年半之后,我带的小组拿到了人均销售额第一的成绩,在颁奖会上,马总给大家讲了我入职的故事。他说他看好我,因为当年他自己也是这么做销售的:真诚,思考,坚持。

转行,最需要的不是及时止损的果断和重新来过的勇气,而是对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转移。至于我的物理梦,我仍然跟老婆讲起希格斯玻色子和LHC和《生活大爆炸》时眉飞色舞,但我清楚,我这辈子不可能再成为像牛顿、像爱因斯坦、像波尔和费曼那样的人了。

“成功的人生并不是在行动之前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恰恰相反,只有行动、实践、质疑、再次行动,你才能发现自己是谁。我的经历就是这样。我的个性一部分来自遗传,一部分来自早年的经历,但直到我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之后,它才最终成型。”

“我现在觉得,人生,就是对自己性格的探索。要是一个人,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,擅长做什么,那是何等的悲哀啊。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一种个性的阶梯,在此过程中逐渐证明自己、发现自己。”

——查尔斯·汉迪《思想者》

3

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,我肯定会继续转行

关于苏菲

大学专业:同济大学建筑系

留学背景:东京大学建筑系

现在工作:互联网公司做产品

我从事建筑这一专业已经有很长时间,长到足以让我非常确定,我对它的确没有兴趣。很多人会跟我说“都已经学了这么久了,放弃了不是可惜”,然而我却觉得“正是因为学了很久,所以才能坚定地排除它,不用浪费多余的精力,真是太好了”。这两种思维方式有什么区别,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一下。

我认为人的前进方向是不断调整的,调整是为了将来更好,而过去的经历就是调整的依据。所以我很少会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或者所做的选择。如果不能毫不犹豫的扔掉旧衣服,衣柜里就永远没地方装新衣服,也就不会因为新衣服而遇见新的自己和新的机遇。

因为不能专业对口找工作,所以我非常早就开始寻找自己就职时应该选择的方向。

最大的敌人往往都是自己的犹豫不定。目标明确,具体,然后开始思考怎么贩卖自己。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,意味着需要有其他东西让人事觉得有价值。

那之后就是通过炮灰公司反复的练习面试——到心仪的第一志愿公司面试时已经上了很多次战场了。最后只投了8家企业,拿到其中两家offer后就收手辞掉了其他面试。看起来没有很多人投了数百家企业的辛苦坚韧,百折不挠的坚强,迷茫求生的励志故事。但是这努力是每一天不间断的计划和实施中体现的。

可能有点“看起来毫不费力”,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努力。诀窍是,比任何人都提前,然后比任何人都更早抓住诀窍,只做最有用的事情。

只是大多数人都眼睛一味看着别人做什么,然后在随波逐流上浪费了大部分时间而已。

与其用90%的时间做无用功,不如用30%的时间先思考该做什么,再用60%的时间去做有用的。

虽然不能追上其他科班出身的人,但至少可以不要让这个距离扩大,并且让自己的水平逐渐达到该领域的平均标准。但是我绝对不会想要把这方面作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。已经起跑晚了,还要拿这个和先起跑的人竞争,就是自杀行为。

人应当为创造将来的快乐而活,不应该被过去的包袱缚了手脚。我们的能力,本就是为了能给自己带来理想的生活。不行动,就别抱怨。有想要的,就去争取。

4

那些名校毕业的跨界之王

那些名校毕业的学生,最后都在做什么工作?

王力宏(歌手):马萨诸塞州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 pre-med,大二下半年转入音乐系,此他还是外伯克利大学的硕士+名誉博士;

李玟(歌手):美国UC IRVINE生物系生物科学和生物化学;

黄西(脱口秀演员,主持人):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生化博士;

阿什顿-库彻(演员):爱荷华大学生物工程学;

徐勇(百度):北京大学生物学士、硕士,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博士,加州大学伯克利博后;

方舟子/方是民(作家):中科大生物学士,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化博士;

曹宏威(政客):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;

张发宝(生物谷):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;

姬十三/嵇晓华(果壳网):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;

还有更多例子,不胜枚举。

海外藤校、北大清华、本硕博连读,毕业后北大学子出来卖猪肉、哥大毕业生街头卖煎饼...费尽千辛万苦读名校,学费百万换来的一纸文凭真的就这么浪费了?

没从事自己专业相关工作的他们怎么说:

名校和热门专业只是符号和背景,个人坚定沉实的热爱和决心如何被这些虚幻的东西限定。我相信,人生有无数可能。

—— 寂静的声音

每个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,所以即使专业对口也需要不断学习方可持续进步。学什么专业固然重要,但有能力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,提高境界和应变学习能力才是根本。虽说隔行如隔山,但各行业都会对自信和勇于追求的人敞开大门的。一生丰富的实践经历才是真正的专业。

—— George

所谓「连接」在于跨界的价值,复合人才的价值,都在于能够在一个人的个体,融会贯通一个或多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,特别是思维模式。而这样的人才,在相关行业变革升级的时候,一定非常稀缺。

—— Carol夏焱

名校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机会,更是教会我们从事任何工作的学习能力、适应力,以及适用于任何工作的基本素质或者说软实力,比如语言表达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、团结协作能力、自我驱动力等等,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越是好学校设置的通识课越多,因为通识课承担着传授你从事任何工作的基本能力的功能。很多人进名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专业。

我们对一个人认可往往都是基于他们最后做出的成就,跟他们选择做什么好像没什么关系,跟他们毕业于什么名校、选择的什么专业好像关系也不大。

爱好也好,梦想也好,都要靠转化为实际的价值,才能让你坚持做下去,不然只能是一时兴起。

所以评判一个选择的对错,不是看选择本身,而是看将这个选择执行到最后的结果。开始,谁都无法判断他的好坏,至少结果出来前你没后悔就行。

5

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

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:

名校出身的你

毕业后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吗?

      点击在线咨询泽稷老师,ACCA中文宝典免费领,更有机会获得海量免费ACCA学习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