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完ACCA最大的体会是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,包括财务,金融和战略。以前的知识是零碎的,模糊的,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。现在,散乱的知识象珍珠一样串成了漂亮的项链。视野打开了,关注的不仅仅是局部问题,而是在聚焦细节时胸怀全局。
职业规划
回顾自己的ACCA学习历程,觉得自己考得晚了点,工作十几年了才开始考。之前只是 埋头干活,忘了抬头看路,没有制定长远的职业目标。考完P5谈学习体会时,我曾说过职业规划,早早益善,现在再次重申。特别羡慕很多刚毕业甚至在校生已经 把ACCA考得七七八八了,前途无量。
每个人都能考过ACCA,只要有信心和毅力。我是学外语的,后来读了MBA (Finance),工作中耳濡目染,慢慢地接触到财务知识。另外,我应该算个高龄考生,三十好几才想起考ACCA。这对大家应该是个鼓励,尤其是非科班的考生。
ACCA学习方法
考ACCA最重要的是要自律,必须把学业放在第一位,没有commitment, 功夫不到,是不可能通过的。我们每个人都很忙,尤其是那些成了家立了业的,哪天不是精疲力竭,想找个借口不看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可是时间会因此悄悄溜走,蓦然回首,已是追悔莫及。
做题是通过ACCA的必由之路,切忌眼高手低。习题册是最重要的教材,做真题是最有效的复习。一本习题册,也就五六十道题,两三百页,如果你能够在半天翻完,每道题的答案能说个七八成,那你就可以从容赴考场了。
ACCA教材,关于ACCA教材
教材要不要看?这大概要因人而异。如果每次只考两门,时间比较富裕,还是应该通读一 遍教材,掌握课程的知识脉络。如果工作太忙,我建议你参加一个串讲班,讲义精炼, 重点突出,只要几天的时间就可以了解一门课的主要内容,事半功倍。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,或来自于过去的学习,或来自于工作经验。
是自己学还是参加培训班?我的体会是与其闭门造车,孤军奋战,不如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 学,互相鼓励,一起痛并快乐着。我喜欢培训班七嘴八舌的气氛,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,做不同的工作,常常有人问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,非常好玩儿。尽量做一个 积极分子,比如帮同学提问题,帮老师答问题,既融洽了师生关系,又提高了学习效果。我曾在泽稷网校ACCA培训班上荣获“助教”之名,颇为自豪。
ACCA核心课的学习和应用
三门核心课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愉悦的经历,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,尤其是P2和P3。那时候我刚刚加入一家外资银行企业金融部,负责大型国企和民企。当时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接近客户,他们通常和国内银行合作多年,关系密切。
寻找新客户的切入点在哪里?只能应用波特(Porter)的差异化竞争理论,知己知彼,才能百战不殆。
我们在中国网点少,无法在传统的公司银行业务方面和国内银行竞争。但是我们也有自己 的优势,比如我们的网上银行非常便捷,有利于客户总部有效监控和管理各子公司的资金;我们的海外融资平台既可以帮客户进行股权融资比如海外上市,也可以帮 他们海外发债或组织银团贷款;另外,我们全球的资金管理团队(东京,香港,伦敦和纽约),锐意创新,可以帮客户进行“日不落”的外汇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。
了解了自己的优势之后,目标客户自然就浮出水面。一类客户显然应该是那些已经或计划 走出国门的大型国企,如石油公司,航空公司,航运公司等,可以帮他们提供现金管理,外汇避险,并购顾问,以及并购融资等。另一类客户是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,他们资金需求旺盛,在国内的资本市场场却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融资渠道,可以帮他们在海外融资,如寻找财务或战略投资人,上市,发债等。
知道了应该找哪些客户还不够,要见到他们的高管还真不容易。如果只是谈一个具体的银行产品,通常只能见到财务部的中层管理人员,但拍板的事又往往需要CFO甚至CEO出面。他们总是事务缠身,而且个个见多识广,没有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,是很难和他们约上一面的。
这时候,P3的内容派上了用场,尤其是有关资本结构和财务战略的理论。所谓欲取之, 必先予之。我们免费给重点客户做战略财务分析,通过对全球可比公司的分析和比较(Benchmarking),找到该行业的最佳资本结构,并针对企业未来 的战略计划和现金流预测,提出最佳的融资策略。这对于许多立足国内,放眼全球的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话题。通过这种方法,自然而然就和目标客户的高层建立了联系,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就这样水到渠成带给了客户。
我想我是幸运的,ACCA的学习和工作能够相辅相成。一方面,ACCA完整的知识体系给了我自信,让我在和客户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高管打交道时,有很多共同语言;另一方面,通过工作给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找到了实际应用的源头。
职业之路还很漫长,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,不断地运用。学习是快乐的,学以致用是幸福的。革命尚未成功,同学仍需努力,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