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现在大学在校生是ACCA考试的主力军,但是ACCA大军中还是不乏希望提升职场竞争力,不断挑战自己的在职人员。对于这一群体来说,备考ACCA无疑更加困难,既要兼顾事业和家庭,又要在空闲之余准备考试,对于大龄考生来说更是不易。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个大龄在职辣妈的ACCA辛酸路。
看完这位辣妈的ACCA之路,你告诉我...你惭愧不?!
一直想着考完了可以写点经验和经历,纪念自己和ACCA一起走过的2年光阴,也再次感谢身边的朋友们带给我的信念和力量。时间就像海绵,我都可以做到,你们还有什么可担心呢?
ACCA-想说爱你不容易
人处绝境的选择是艰难的,人处安逸的选择亦艰难。注册ACCA的时候我已经年过而立了,在一家外企混的还不赖,当时距硕士毕业工作也有6年了,属于在公司的中国人里爬得快的,有着令人小羡慕的Title和薪水,还有着幸福的家庭-爱我的老公和2岁多的漂亮女儿。本科会计毕业后我先到四大之一攒了点血汗钱考完了CICPA,然后去英国念了个金融的master,又回国在外企搞金融,由于受到公司的鼓励加公款出资的缘故也考完了CFA。在朋友们的眼里,打算永久在国内混下去的我似乎是没啥理由再考任何A了,更何况外企的工作压力之大,孩子的养育精力之耗费是年轻的学生朋友们体会不出的。
但是我的心中一直藏着一个ACCA的梦想,从来没有熄灭。因为本科读的是会计,10年前刚上大学大家就都知道ACCA了,之所以先考的CICPA,坦率的说,很大原因是在我这样穷学生眼里ACCA高昂的成本。(哈哈,现在觉得这个决策是英明的,因为只要通过这些考试,我们公司,包括很多外企都给报销所有费用并承担以后的年费。另我CICPA的考试费是找那家四大报销的,所以在职考试也有好处)到英国读研的时候,周围满布着大量考ACCA的中国朋友。直到后来看到香港同事的名片上几乎都有ACCA的字样,心里真是羡慕嫉妒恨。但他们也好心告诉我,他们香港人只考3门(都是硕士学历的港人,回归之前考的),我这个年纪要考那么多门,何必呢?终于下定决心是一次和一位上市公司的女CFO聊天,她讲她最近在考ACCA,准备时间少考得不太好。我当时很惊讶,因为她年纪已经奔五了,事业也很成功。她都可以,我为什么不能试呢?想起当年挺着大肚子还毅然走进CFA的考场,难道自己真的被岁月磨没了斗志么?每当痛苦得想放弃的时候就暗暗对自己说两句,生孩子的疼都过来了,还有什么疼忍受不了?(话说当时撕心裂肺的疼了一天一夜,不知道为啥好些人都好轻松的说)还有,CICPA都考过了,还有什么变态的考试过不了?
对于一个会计人来说,高兴的事莫过于考出一个qualification,比考证更高兴的事是学到了知识。我必须承认选择考ACCA是因为我在工作中真心觉得自己有必要充电了,会计准则的变化实在是太大太快了,我们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和四大合作,理解会计的影响。当年自己考的CICPA的东西,陈旧的PRC GAAP对于海外上市用IFRS和USGAAP的公司已经不够用了。我是会计专业加CICPA,共申请到免考六门。当时还特别咨询了,自己的英国硕士也没有带来更多的免试,反而一个本科就到英国读的同学免了一堆。郁闷后释然,毕竟F7是我这些科目里最想好好读的。我把要考的8门分成了四个等级。
1)最想学的,目前最解渴的:F7,P2。
2)想学的,由于以前欠缺对于未来事业提升有长远帮助的: P3, P5.
3)无所谓的,以前都学过考过工作中也都用过的: F8, F9, P4
4)最不想考的,没看出啥用的: P1
事实证明,我的F7是分数最高的,P1是分数最低的。由此可见,兴趣对于学习以及学习的成效是多么的重要。(还有惭愧,P3,P4我都考了两遍才过)
F阶段的考试距离有些远了,略略说下。我第一次考试报的F7-9 和P1共四门,虽然都过了,事实证明多一半的时间我都在复习P1,最后也只有50分低空掠过。吓得我后半程的P阶段放慢了脚步。
F7
做题做题再做题。由于学习的兴趣超过了考试,特意买了网课跟着细细的学,疯狂的做。理解了实际的内涵意思,做题也容易了。尤其是报表的题,其实小点还是有规律的,我会准备小本子,把容易晕的地方写下来,简短的写题目要求所对应的小点,然后爱错的情况。第二遍做就把真题和练习册里相关考点的题目归类整理,再错的再总结。一遍遍反复加深印象。还有就是速度,一定要真到真枪的掐表做,做到我觉得自己写字和按计算器都比以前快了。
F8
之前有考友就说不好过,我觉得实际经验还是很有效的。想着自己原先做审计的流程,很快就能把枯燥的东西背下来,特别重要是各循环的整套理解,如果没有工作经验的同学不妨想想,每一步的审计程序目的是什么?想要避免的风险会有什么?一共也没几个循环,刨去刚考过的,其他多练,然后多写。毕竟咱是两个国家的人,语言文化都是劣势,有时间能多写就多写。我复习的挺认真,以接近60的分数通过,对着答案估分的时候暗暗想,这要是国内的考试,80+的分数都应该有了。所以很多时候是跟不上老外marker的判分思路的。
F9
这门几乎是裸考过的,主要是当初财管学的好,注会财管考的也好,自己目前又是干这个的。但是考场上还是被一道很简单的现金流题目紧张的冒汗,怎么算怎么结果的数量级都不对。由于我复习的时候看以前考题都还容易,没怎么真正的做题,要知道平时工作,这些都是excel算的,后来下了考场才反应过来只是一个中间过程的符号写反了。所以,对于计算类的科目,做题做题做题!
P1
是谁说这门裸考就行的?是谁说看一周就考了好高的分?我承认,认认真真看了背了两个多月后,精神几乎奔溃,仍然完全不知道那些抽象的概念和考题有半毛钱关系,也完全不能理解考题问的,为啥就是要这么答,还有太多时候根本不明白考题讲什么。痛苦痛苦太痛苦,我在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异类的情况下,在最后临近考试的时候毅然的几乎是放下了所有那三门,没黑带白的只啃P1. 我把考题,答案,练习册背的滚瓜烂熟,知识点归纳好,所有考过的老师讲义上提过的概念几乎都能脱口而出。走进考场的时候心还在发抖,最后选做题真的为难了,因为两个题我都只会一半,另一半的问法是真题和练习册完全没有出现过的。于是开始了胡编滥造的过程,写了很厚,也许是辛苦分吧,也许是RP爆发吧,终于50分飘过。想和大家讲的,一定要重视每一门,也许别人觉得特容易的就是你的死穴。
P2
为了学习质量,当然还有P1的教训,第二次考试只报了P2和P3。由于P3没过,影响了后面的进度。(哭)P2学的是痛并快乐着,几乎把所有准则和准则号都背下来了,题海战术,而且读了大量的前沿性文章,所以最后选题的时候我选了一道没有机构压上的ED的题目,因为之前做了准备对于合并报表的问题,我总结了出过的考点,自己爱错的考点,不同情况下的处理。一遍一遍做,把自己熟练的拿掉,剩下的最后做了几遍还错的规整到几页纸。每天上下班地铁上看几眼。另外理解比计算更重要,为了搞清一个会计处理,我会在网上search大量的相关专家看法。
P3
第一次遇到挂科,40+,当时拿到分数就懵了。因为只考了两门,复习的很认真,由于有P1的教训,我大量的时间分布是给P3的要远多过P2.而且对着标准答案自己估分至少有60了,想不通想不通。后来朋友说要过的硬气,至少自己估分要到70,给外国考官留出20分的余地,如果总想着侥幸通过,就不能算真正的学好知识了。坦白的说,我至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第二次我再考P3,给自己估分是勉强50,觉得到考官那儿应该就30了吧,结果成绩出来是70+。 只能说有太多我们很难控制的因素,但有一点,尽可能充分的复习最重要。第二次考,我写的速度明显快了,结合案例更多了(有时候和标答不同真的不一定拿不到分,有道理就行),format更清晰了,也适当注意了一些论点的关联。 复习时我是把所有考点模型归纳,然后再标注对应的讲义和对照的考题。理解出现的情形和结合案例的意思。以后计算多了,大家一定多练阿,计算应该是最好拿分的了。
P4
这门最最惭愧了,一个干金融的居然P4第一次考就挂。坦白的说,理论和实际的差异真的很大,我工作中用的估值方法和模型和P4里面讲的很不同。特别是洋人的很多东西比如某些衍生工具在实际中都很少见。这门我在题库做题做的也挺狠的,后来我小结第一次失利在于有一道必选题出的真的很奇怪,(当时还是两题必选)所以,哈哈,我没有责备自己,因为如果下了考场让我在家做,我还是做成那个样子,就安了。还有,就是时间的控制。我是个做题马虎但挺麻利的人,几乎很少有做不完题的,只有可能有的题由于时间写得不够充分。但是在P4的考场上我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。有时候光光算对了数是不成的,没时间写完解释和分析的结果就是只得到了很少的分。
P5
这门学的兴趣很高。觉得管理学的理论一下子让人的眼界开阔了。回到考试,真的不简单。计算和写的量都超级大,走下考场的感觉几乎虚脱。感觉学习方法和P3类似的,模型背熟,考题看透,结合实际,多扯扯案例。在我的那次考试中,计算量也比近期的大很多,以至于我都恍惚的觉得我是在考P5么?大家一定要重视啊,和P1一样,传说中的容易科目真的不容易过,很多人P4过了,最后都纠结在P5.
总之,投入了就一定会有回报。说起复习时间,工作起来真的很忙,但想想,每天至少平均也会有半小时到1小时原本发呆懒散的时间, 抽空看看ACCA,顿时觉得手上的工作相比是那么的轻松,呵呵。不加班的日子回家后抽上平均2个小时读书,水滴石穿,总有效果。我一般都是从报名起就开始复习,虽然每天没有整块时间,但总是能让自己坚持下来。
最后,感谢每次考前半个月的冲刺时光,有我的父母帮我带孩子,有我的老公无论下班多累都承担了全部的家务,还有我的宝宝很争气的没有淘气惹事生病,还能努力学习考上了全国重点幼儿园(哈哈,真的是考试考上的)。
钱财是身外的,知识是自己的,学习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。
点击在线咨询泽稷老师,ACCA中文宝典免费领,更有机会获得海量免费ACCA学习资料。